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按照学校有关安排,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探索基层教研组织创新、优化学科布局、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
探索基层教研组织创新,加快碳中和能源管理虚拟教研室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秉持“聚焦碳中和,勇做国家队,精心育人才,一起向未来”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获批建设教育部碳中和能源管理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发展,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的产教生态,共同建设以跨时空、跨组织、跨学科为特征的新型教研共同体。坚持“立德树人、协作共享、虚实结合”的工作原则,将核心任务聚焦于优质课程建设、新型教材建设、实验平台建设、教学工具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下一代教研空间建设、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等“十项建设”和加强教改研究、加强社会服务等“两项实践”,逐步实现“一流课程内容、一流教学方式、一流共享平台、一流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虚拟教研室秉承“开门纳人才、开放聚资源”,掀起了面向广大高校、企事业单位全面开放成员入驻的高潮,目前已有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的40多个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200余位成员扫码入驻,成员高校数量和教师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建设碳中和能源管理虚拟教研室为契机,已开展20余次交流会,规划第一批教材建设,围绕清洁能源、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知识图谱的构建和迭代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优化学科布局与融合,推进碳管理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认真贯彻执行《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落实学校的布署,立足学校能源电力学科特色,主动把握新文科建设方向,推动碳中和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以碳管理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主动契合碳中和行动需求。通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传统能源管理学科向碳管理科学与工程新型交叉学科的发展延伸,解决碳管理学建设中面临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依托前瞻性、基础性合作研究与科技攻关,以学科交叉创新需求为牵引,突出“研究型、工程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组建由校企专家教授和行业知名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式联合培养;促进科教协同,依托科研课题,在工程实际和产业实践中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开放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一大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互联网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碳管理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计划于2023年开始招生。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问题链教学基地助力学生素养提升。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问题链思维为切入点,立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主阵地,依托学校“大电力”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从教学资源、育人模式、教学体系三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基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打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问题链教学基地,抹平理论教学与实践间的鸿沟。一是拓宽教学资源,搭建“互联网+管吧”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平台;二是创新育人模式,创建以问题链教学为核心的“575”育人新模式,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虚仿为主打、教师为主人、企业家为主裁的” “5主”育人模式,遵循“提出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理论→虚拟仿真/座谈交流→验证问题”的“7步”育人流程,实现“见能力、见成长、见品德、见效果、见发展”的“5见”育人目标;三是融入思政要素,构建“家国情、创业情、电力情”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塑造,实现“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的同步开展,“家国情、创业情、电力情”的有机融合,“知识层-情怀层-境界层”的层层升华,最终培养出“爱党爱国爱未来,有情有义有梦想”的高素质人才。基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热情得到有效提升,近四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90余项。基地取得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余项,并在兄弟院校与电力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研发的“电力市场交易模拟仿真系统”已被能源电力企业采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充分发挥了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